记者蹲点·“一”见丰收丨“0.7克”小花生的创新之旅

大众日报记者 张晓帆

2023-10-03 06:58:4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0.7克”小花生的创新之旅

科技赋能,莱西花生发展为富民强村特色产业

□记者张晓帆报道   近日,莱西市夏格庄镇农民拿着丰收的花生,脸上满是笑容。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魏 康

“每斤四块一,比零散收购价格高出两三毛!”10月2日,在莱西市夏格庄镇级共富公司定点收购点,刘家疃新村村民刘玉明高兴地说。

数着刚刚收到的现金,刘玉明告诉记者:“今年镇上‘共富公司’统一收购,花生都是发往电商平台,不光需求量大,给的价格也比我们自己找市场时更高,以后我们就安心种植,不用担心销售的事儿了。”

一粒小花生,重量约为0.7克。但从育种起,它可以承托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莱西市,小花生被做成了富民强村的特色产业。

大沽河、小沽河等4条大中型河流穿境而过,60余座湖泊星罗棋布,丰富的水资源搭配全年较长的无霜期、先进高效的栽培技术,为莱西花生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普通花生相比,莱西大花生腐果、芽果少,果粒饱满,抗旱能力强,黄曲霉毒素含量低。

今年,刘玉明和不少农户都尝到了“共富公司”的甜头。为了与市场和资本进一步对接,莱西市探索共富公司的模式,以镇、村为单位进行市场化经营,镇级共富公司——青岛夏农鲜礼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我们有很多品质好的特色农产品,以前只知道闷头种,不知道开拓市场、打造品牌,现在通过‘共富公司’,我们把农产品卖到全国,乡亲们都跟着受益。”公司负责运营的“红色合伙人”葛群修说,有了“共富公司”,本地花生增收18%。

实现了高质高产,如何做强深加工成了莱西花生下一步要攻克的课题。在青岛东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陈间,裹粉花生、油炸花生、脱皮花生、烤花生……一粒粒花生米,经过企业深加工后,摇身一变成为“金豆豆”。

“莱西大花生名不虚传,尤其花生炒货小食壳薄易剥,果粒饱满,口感香浓,深受消费者喜爱。”前来洽谈合作的辽宁洪时花生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洪光,对莱西花生赞不绝口。

在青岛宝泉花生制品有限公司裹衣车间,一批裹衣花生制品正在下线,这批200吨的花生制品将发往韩国仁川。利用变温压差膨化技术生产花生裹衣食品的工艺、一种低过氧化值裹衣花生制备方法……一粒“花生米”,背后4项国家专利。

“宝泉”的产品出口占到九成,畅销日本、韩国等国家。针对不同人群、口味变化等市场需求,近年来,“宝泉”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设备改造和技术研发,每年都会上新三四种花生制品产品,以抢占国际花生市场。

花生加工后的“废料”也得到再利用。“花生红衣作为花生产品的副产物,往往被丢弃浪费。但其实花生红衣还有药用等价值。我们与制药厂、饲料厂、化工厂等单位合作,把红衣卖给它们当生产原料。”青岛佳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鲍乐亭说。

近年来,莱西市专注做强花生产业链条各环节,已形成集种植、采收、加工、研发、出口贸易等于一体的完整花生加工产业链,花生产业被评为全国18个“一县一业”典型之一,打造了“佳乐”“第一坊”“宝泉”“东生”等多个知名品牌,年出口量15万吨以上,居全国县级市首位。

“水泥池子下栽培的是花生的父本,水泥池子里栽培的则是花生的母本。”这几天,在莱西市望城街道的一块花生试验田内,花生遗传育种首席专家迟晓元正在为花生去雄杂交。

几十年来,这块面积达200亩的试验田里走出了众多优质花生品种,其中为我国花生安上“耐冻芯”的“花育33号”的部分试验,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小花生长成“金豆豆”的过程中,既有本地花生企业的不断探索,更离不开科技力量的赋能。每到花生生长、收获期,在莱西的田间地头,时常能见到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花生教授”的身影。他们围绕增产增收、高质量发展,开展技术攻关,培育了一批优质花生新品种。

位于莱西市的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是中国唯一的专业花生研究机构。研究所育种研究室副研究员苗华荣介绍,在科研创新的加持下,莱西市花生产业新开发产品8大类126个品种,47个产品更新换代,花生加工产业链年产值达50亿元,是全国花生制品品种最齐全的县级市,果仁烤熟制品、脱衣制成品、花生油、花生蛋白粉等多个品种远销日本、韩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通讯员 倪梅 于腾蛟)

责任编辑: 蔡昕然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