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丨公益电影点亮乡村夜生活
大众日报记者 刘兰慧
2023-11-09 06:50:1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刘兰慧
10月17日下午6点,在聊城临清市温泉社区的文化广场,落日的余晖洒在老张的脸上,他侧着脸看了一下刚架设好的电影幕布,整齐、标准。随后,他拧开了放映机的音响开关,“老乡们,公益电影来到咱们社区,今晚放映吕剧电影《乡医老牛》,感人又好看,大家不见不散。”这是老张自己录制的“广告”,浓重的临清口音响彻整个社区。不一会儿,广场上陆陆续续坐满了前来观影的群众。老张——张会林是临清公益电影管理站的站长,也是负责青年路、新华路街道的电影放映员,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累计放映电影五千余场。
露天电影曾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老张是我省庞大放映员队伍的缩影。这些“文艺轻骑兵”载着放映机,将电影送到田间地头,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省电影局电影监管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自2023年4月份以来,山东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的放映场次已超27万场,受益群众2000余万人次。截至10月底,我省的4000余支放映队伍走进5.4万余个行政村、6万多个放映点,放映公益电影78万余场。
公益电影放映可以“点单”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是一项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省委宣传部、省电影局全面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场次和发行场次均位列全国第一。
为保证工程顺利开展,我省推出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新模式,建立全国领先的服务监管平台,力求以电影放映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打造面向基层群众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快速增长且不断变化,针对这种情况,我省在影片选择方面不断创新,由“大锅菜”转变为“自助餐”。
依托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近5000部片源,我省公益电影放映将“遥控器”交到群众手中,为他们提供更多电影“频道”,甚至还能实现超前点映和现场点映,建立起“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让“文化下乡”叫好又叫座。
平邑县、莒县、昌邑市等绝大多数县市都定期开展“群众点单”影片征集活动,采取“贴近群众,你点我放”的挑选供片机制,把百姓喜闻乐见的好影片送到家门口。
每年5月份到10月底,公益电影便点亮了乡村“夜生活”。我省早已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同时,大力开展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校园、进福利机构“六进”活动。
今年4月,全国首届“公益电影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莒南县分享了光影育人三十载的莒南经验。30年来,莒南县爱国主义教育电影进入140余所学校,累计放映9万场次,普及率达96%。近年来,莒南县积极探索“爱教电影”放映新模式,创新推出“菜单式”点片服务。根据学生需求,制订年度影片选订计划。安丘市则于今年开展了电影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将公益电影的覆盖范围从乡村扩展到城镇社区、广场等区域,大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模式。
扎根街头巷尾的放映点宛如毛细血管,打通了文化食粮输送的“最后一公里”。4000余支“毛细血管”般的放映队应当如何管理?我省早在2011年便找到了“破题”之道。
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和《山东省农村电影标准化均等化放映工作实施细则》为抓手,我省公益电影放映力求以标准化推动服务均等化,建立了全国领先的省级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监管平台。
山东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经营部经理徐吉明介绍,我省共有约4000余台放映设备,每台设备上都配备了具有卫星定位和实时信息与照片上传功能的监管模块,对每场放映进行实时监管。
目前,监管终端已升级为“智能手机+蓝牙”的新型监管模块,以数字化赋能农村电影升级换代。除监管中心的常态监控外,我省还定期对放映情况进行点评和通报,以此提高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到达率和覆盖率。
以技术创新赋能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创新。电影放映工程,不但有考核机制护航,而且公益电影放映被纳入了全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有了政策抓手和导向,这支“文艺轻骑兵”助推着我省公益电影的均等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既是“宣传员”又是“勤务员”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契机,《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电影在乡村同样进阶为“新主流大片”。
电影放映员们用光影的形式服务群众、传播文化,满足不同人群精神文化需求,为群众的幸福“加码”。
不仅要放映好影片,还要演好映前宣传的“加演片”。
“演出、宣传、辅导、服务”是电影放映员的职责。他们深深扎根基层,积极开展为民、便民服务,为老百姓理发、打扫卫生、干农活,有时还会化身为特殊群体身边的义工。部分地区还推出公益诊疗、法律援助、爱心捐赠等公益活动,撬动社会各界对福利机构群众的关心和爱护。
放映现场无数次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电影放映之前,宣讲员多用“拉呱”的形式、接地气的方言,围绕电影内容讲述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故事,精彩的宣讲赢得村民的阵阵掌声……
我省的公益电影放映多设置主题放映月:7月和8月聚焦儿童防溺水安全教育,9月份举办“共庆中秋国庆节”公益电影展映活动,10月份举办“九九重阳节”公益电影展映活动,11月份举办“消防安全”公益电影展映活动,12月份举办“关爱残疾人”公益电影展映活动,2024年1-2月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公益电影展映活动。
近几年,肥城市在近600个村(社区)创新打造“蒲公英影院”公益电影放映新模式,以“四下基层”敲开群众的“心门”。该模式集“公益电影、理论宣讲、志愿服务”于一体,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肥乐宣”进影院活动,将映前宣传片播放和现场宣讲相结合,组织党员干部、专家教师、先进模范人物等,在映前时间运用讲故事、说快板等形式,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推动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把握群众需求成为公益电影放映的“落脚点”,基层思想舆论阵地便有了“立足点”。
“我们要坚持公益电影送到哪里,各种主题宣传就服务到哪里。”广饶县电影公司陈官镇放映队的放映员武秀栋最近有了一个新身份——文明光影志愿者。这得益于陈官镇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在工作场所固定、易于吸引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打造成为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
不仅“送文化”还“种文化”
“把电影种进土里,也能长出希望。”是第六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形象大使王宝强的朗诵主题。
文化惠民,“送文化”能够在乡村营造出浓郁的氛围,而“种文化”则能激活乡村文化“一池春水”。
曾获“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已在乡村放映一线工作近50年的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郭建华说:“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拍摄中国好电影,同时为广大农民观众创造更好的观影条件,发挥电影独特的视听效果、观影氛围和社交属性优势,让农民找到文化的根与魂,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022年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达281条,让业界看到了新的蓝海。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省公益电影工作者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佳作频出。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9届大学生电影节上,《乡医老牛》荣获戏曲纪录单元“优秀影片”奖。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连获“中央宣传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推荐影片”、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2022年乡村振兴主题电影推荐影片”、第五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等国家级荣誉。
近年来,山东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出品影片屡获殊荣,流量密码何在?
据沾化渔鼓戏剧团业务团长乔志伟介绍,渔鼓戏起源于1723年,亦被称为“道情戏”,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让“老”戏“新”唱,因契合当下农村高价彩礼、移风易俗等现实问题而引发农村观众的共鸣。
山东是名副其实的戏剧曲艺大省,同时戏曲电影具有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演出成本低、推广效果好等优势。从吕剧、山东梆子、渔鼓戏等地域性鲜明的传统文化起步,到戏曲与电影的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探索成为山东戏剧电影的流量密码之一。
此外,山东戏曲电影同样具有丰厚的土壤。1957年的吕剧戏曲电影《李二嫂改嫁》、1982年的山东梆子戏曲电影《墙头记》都曾火爆全国。据山东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建华介绍,该公司面向全国发行的《幸福公寓的笑声》《考丈人》《对门亲家》《跑旱船》《乡医老牛》等戏曲电影屡获百姓的点赞好评,每部影片在农村公益放映的场次都超过了10万。
山东电影主创在拍摄戏曲电影时既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又亮出了一张张根植于齐鲁大地深厚文化土壤的地域名片。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多方参与的农村题材影视创作深挖现实生活的素材富矿,在故事内容、表现形式、主题立意、人物塑造等方面与时俱进,不少作品成出圈爆款。近年来,不少影视工作者所进行的农村题材电影的山东探索与实践,为讲好中国故事、山东故事带来了更多出圈的可能。
责任编辑: 蔡继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