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政情丨丰收节山东主会场选在这,“葫芦”里有什么秘密?

大众日报见习记者 韩雨婷 大众日报记者 李振兴

2023-09-21 07:30:5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一个专为农民设立的节日,符合农民热望是第一位的。

9月21日,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山东省主会场落址在了聊城葫芦文化园。对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山东而言,要论丰收,粮食和果蔬产区显然来得更为震撼。诚然如此,山东依旧将主会场选在了一个略显小众之地,这“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谜底就在谜面上。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农民要增收、农村要增色、农业要增产,就必须要寻找新出路。而当站在大格局上重新审视上述事件时,一切都变得合情合理且用心良苦。

首先,于当地而言,葫芦产业本就“福禄”于民。

对农民来说,没有什么是比种地更熟悉的事了。早在传统农耕时代,葫芦就被作为家家必备的器物而为人所需,葫芦种植也就成了一项重要的产业。聊城种植葫芦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尽管随着工业的发展,葫芦器皿逐渐被工业品取代,但葫芦依旧是当地百姓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眼下,聊城葫芦种植主要分布在堂邑镇、梁水镇镇、闫寺街道、道口铺街道的80余个村。其中,仅堂邑镇及周边葫芦种植面积就已达1.2万余亩,葫芦产业年产值达到8亿元,销售额占据全国葫芦市场70%以上。

在东昌府区委、政府,文旅部门和堂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堂邑镇逐渐形成了集葫芦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葫芦产业化经营。随着电商的普及,堂邑镇全镇葫芦电商经营户已近500户,每年仅电商销售额就达4亿元,累计带动就业超万人。

其次,聊城葫芦已然带来了乡村振兴的“农业+”经济启发。

在葫芦的使用价值日渐衰减的当下,聊城葫芦硬是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产业振兴新路子。

为了榨出葫芦的更多价值,聊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葫芦文化主题乐园,园区内不光建有葫芦种植和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还设立了中国最大的葫芦文化艺术节永久性会址,用以举办影响全国的聊城葫芦节。

作为聊城市乡村旅游项目中冉冉升起的新星,葫芦文化园以葫芦文化为主题,以乡村生活环境为基底,融合了葫芦种植、葫芦研学、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葫芦主题探险乐园、鲁西记忆、中华葫芦文化青少年研学中心、葫芦村美食部落、美村中心、乡村民宿、茶社、花田、露营等业态。

聊城正力图以此打造田园风情的城市近郊乡村民俗休闲旅游目的地,并力争使其成为聊城最美的开放式、沉浸式乡村文旅综合体。

而从全省乃至全国来看,农耕时代具有显著经济价值的作物,受冲击的远不止葫芦一种,聊城葫芦的“逆生长”也给其他产业的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最后,聊城葫芦已然成为文化“两创”的载体。

传统文化多传承于民间,与清苦相伴。缺少资本属性的传统文化,要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关键。

民间历来有在葫芦上做雕刻的传统,尽管其诞生于贫苦手艺人走街串巷的“活计”,但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文化属性上讲,聊城作为著名的葫芦艺术之乡,有着悠久的葫芦雕刻历史,早在清末民初,聊城葫芦雕刻的艺术便已有所成就,其选料、着色、刀法都极为讲究,雕刻题材也非常丰富。

作为艺术的载体,小葫芦上既可雕满花鸟虫鱼、山川河流,又可雕尽名著故事、神话传说,而葫芦独有的把玩性和装饰性又能让雕于其上的文化得到更大程度地流传。

从经济属性上讲,亲民大众的文创产品要想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除了集群式发展外,还要扩大其本身的知名度。山东本次丰收节主会场的选址,无疑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需求,并借此引导更多乡村走上文化“两创”的增收增色之路。

从可行性上来看,聊城葫芦文化园内包含了聊城葫芦发展的方方面面,将主会场设于此,可以让聊城经验得到沉浸式学习;而从必然性上来看,聊城葫芦的境遇在山东并非个例:菏泽巨野工笔画、淄博桓台草柳编、德州乐陵枣木根雕……已经走上和正要走文化“两创”道路的广大乡村正渴求更多的经验和更大的认可。

(大众日报客户端见习记者 韩雨婷 记者 李振兴 报道)

责任编辑: 刘宪伟     签审: 王建国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